群體與個人的生活行為,會受到環境的氣象變化而不自覺地調整,為了生活的舒適與快樂,所需的物質、心理需求也會改變,如:夏天就是想去海邊、想要吃冰;冬天就想泡溫泉、想要火鍋;假日晴天就想遊山玩水、逛逛夜市、連續雨天就只想線上遊戲、晃晃賣場。
是消費者(客人)的你,通常就是這樣因應天氣來調適生活,但若你是各行各業的供應商(老闆),你肯定是會透過選料、備貨、促銷、廣告等方式來讓你的生意不再只是「看天吃飯」,而是「順天常賺」,這就是「氣象經濟」。
農業為百業之母,露天大地的生產供應與即期農產的市場需求,對氣象變化更為敏感。尤其近幾年氣候異常,該冷的時候不冷、該下雨時不下雨,植物生理亂了、農事決策錯了、農作選種暈了,甚至供給與需求經常亂了套,專業農事管理人紛紛表示「前輩的產銷管理經驗已不足以應付氣候變遷」,中央氣象局所提供是以一般大眾防災為目的的大範圍、片段式資訊,也無法滿足專屬農事上的損益精算、管理決策的整合客製化需求,因此急欲尋求民間「智慧農業科技」來幫助管理「天公伯」,也同時期待能減少勞力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