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科技大數據運用,不只用夠在財金或是精密儀器上,農業也可以。

合作客戶: 源天然池上米

栽種作物: 稻米

報導媒體: TVBS新聞

金黃色稻田,稻穗上飽滿穗粒,全是農夫們辛苦的結果,農機田間來回收割,這是台東池上務農的日常,不過這個日常隨著科技輔助,讓農夫們從種植到收耕可以更輕鬆省時,只要打開手機app或是電腦網頁,不用到現場也能夠掌握作物資訊。 源天然總經理羅永昌:「你看這邊有氣象站,土壤感知器,水產,空氣體溫,這些。」

 

記者卓宜姿:「這裡是台東池上,可以看到這片田地處於休耕狀態,不過即使如此,感應器仍然蒐集大數據,收集什麼呢,光照強度,土壤酸鹼值,還有即時降雨量,讓農夫們為下一次的耕作做好準備。」 源天然總經理羅永昌:「像我們是自產自銷,我們要跟客人拜訪要去展售,然後又要去溝通,有時候可能還要想一些文案包裝設計,可能農事的部分就沒有辦法像以前,真的是一大早出門巡田水這樣子。」 印加果合作社理事長王國榮:「裡面的東西才是我們所需要的,Omega-3本身就是我們的鮭魚的12倍。」

TVBS新聞

印加果合作社理事長王國榮:「智慧農業本身如果在一個,計畫經濟的一個規模來講的話,它是絕對有幫助的,因為它可以提供我們現有的,所有的農地實際上的溫濕度,土壤的溫濕度,電導度,這個酸鹼值,風向雨量等等的。」 富鴻網總經理邱登崧:「成本大概可以(減少)將近30%,當然整個管理效率上,大概也可以提升大概25%左右,因為我就不需要說這個經常的去,去觀察觀測,那我人力上我就耗損上就可以,可以節省很多,那相對的我在農產損失上面,農損上面大概可以減上15%,你可以想相對的我的管理效率提升,那我的農損減少,那對應的就是我的那個獲利就有往上提升的那個空間,那也是剛剛說的,靠這樣的現場的這些農具的那個感測器的資訊蒐集,所以它可以隨時從平台上面,可以掌握到整個的施作場域的情況的發展跟變化。」

台東縣推智慧農業4.0和大數據平台業者合作,推廣給農夫提供他們數據,未來更能夠讓有志青農返鄉,務農輕鬆上手,作物更不怕沒有市場。

詳細報導 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ife/1342542